随着新经济的转型,招聘市场又会有怎样的变化呢?
1、劳动力市场:阵痛
有许多人说,企业活得很痛苦。这些痛苦是什么概念呢?是越来越走市场化,结构性供需矛盾将成为主要矛盾。产业结构的升级对高技能、专业化人才提出了更高的需求。
但实情是,低学历者的工作技能距离市场需求仍存在一定差距,而高学历者的技能结构存在与市场脱节的现象。每年毕业700多万大学生,而70%的企业认为“大学生在校期间学到的知识实用性不强”。农民工人口数量超过全国劳动年龄人口的1/4,但仅有33%的农民工接受过技能培训。而且就智联招聘大数据运营中心来看,目前各行业就业景气指数差异比较大。
CIER指数是用来反映就业市场景气程度的指标,其计算方法是:CIER指数=市场招聘需求人数/市场求职申请人数。CIER指数以1为分水岭,指数大于1时,表明就业市场中劳动力需求多于市场劳动力供给,就业市场竞争趋于缓和,就业市场景气程度高,就业信心较高。指数越大则就业市场的景气程度越高。当CIER指数小于1时,说明就业市场竞争趋于激烈,就业市场景气程度低,就业信心偏低。
如此看来,在产业结构调整背景下,行业间人才波动明显;各行业景气指数的差异较量便极有可能使得“跨界竞争”成为全行业人才竞争新常态。而IT/互联网人才几乎渗透到各个行业。生意人有一条不成文的规矩,不熟不做。而现在这条规矩正被打破,几乎是什么不熟做什么。柳传志种蓝莓,马云玩足球,韩寒拍电影……卖水的开始卖房了,卖房的开始卖水了,互联网大佬纷纷进军金融行业,而金融土豪则三句不离互联网。
2、就业格局:重塑
近年来,我国互联网经济快速发展,一大批互联网企业在互联网经济浪潮中应运而生,极大地改变了我国的经济产业结构和人们的工作生活方式,互联网经济衍生职位在各行业占比也在持续增长。
“互联网+”为各行业带来挑战的同时也带来了机会,电子商务的发展,带动了交通运输的发展,它极大地增加了就业需求,显然电子商务、教育、快递和智能制造等行业集聚着大量的创业公司和转型企业,互联网激发了创业热潮,使得我们迎来了“双创”爆发期。
3、雇佣市场:颠覆
罗纳德·科斯曾经对企业的价值进行过解释:在一个完全开放的劳动市场,人们可以互签合约,出卖自己的劳动力,同时购买他人的劳动。这样做的结果是:交易成本过高,每个人都需要找不同的劳动力、进行选择、在个人之间达成协议、执行协议。然而,互联网的发展,不仅带来了技术方面的变革,也带来了协作的便利和信息的透明,这些都使得交易成本大大降低。而这个时候,平台则会起来,而身处这个时代的我们,未来有可能不再属于任何一家企业,而是属于平台。新型组织变革:从“企业+雇员”到“平台+个体”,“互联网技术平台+海量价值个体”正在成为这个时代一种全新的、趋势显著的组织景观。
互联网技术支持下,个人价值被认可并放大成为可能,求职者不再专职于一份工作,因而应运而生出一个新称谓:斜杠青年,斜杠(slash)青年:指的是一群不再满足“专一职业”的生活方式,而选择拥有多重职业和身份的多元生活的人群。在18-25岁人群的调查中,有82.6%的年轻人想成为“斜杠青年”正是对这种趋势的真实反映。
4、人才吸引:回归
和春季调查结果相比,白领们对自己事业信心程度不高,直接影响了白领们的跳槽意愿,正在或有意向跳槽的候选人比例较去年都有显著提升。
统计分析可见薪酬、职位晋升和企业文化是求职者跳槽最看重因素,所以提升薪酬竞争力、关注求职者的职业发展,以及企业的雇主品牌吸引力,是吸引和留住求职者的关键因素。值得一提的是, 雇主品牌作为企业品牌的一部分,是企业的品牌资产,拥有招聘过程中的溢价能力。
87%的中国招聘负责人认为,除了高薪外,雇主品牌对企业聘请顶尖人才的影响重大。调查显示,很多企业将增加雇主品牌建设的预算,尤其是高新技术企业,将其上升至战略的高度。因而,雇主品牌建设是吸引顶尖人才的无形资产。